《我本芬芳》是一本关于爱情的书,两个月前看完的,当时就在豆瓣上写了书评,现在搬运一波。不过我现在完全想不起来为什么我会突然开始看这本书了,记得当时这本书电子版还没上架我常用的微信读书,但是上架了得到,为此还开了个得到会员。不过我猜,是因为这本书的介绍吧,第一感觉是:老式的婚姻,没有恋爱,只有结伙过日子,我觉得我婚姻最坏的情况是类似的,相亲谈条件,谈拢人接触接触还行就结婚,我在探索和思考这是否是可行的,于是对这本书很感兴趣。

大致内容

这本书大概讲的内容是:少女惠才在很年轻的年纪嫁给了吕,她很喜欢吕,但是发现吕不喜欢她,对她十分冷漠。感情上她完全难以接受,但是还是和吕磕磕绊绊过了一辈子,这期间磨合得越来越好,相互扶持,养大了子女,一起度过了六十年的婚姻生活。可以说是旁人看来很美满的婚姻,但小说结尾,惠才问吕:你下辈子还愿意和我在一起吗,吕坚定地说不愿意。

书结尾的一个片段:

过了一阵儿,她又去问:“下辈子你还愿意和我在一起吗?” 吕依旧摇头。 “摇头不算,你亲口告诉我。” “不愿意。”三个字说得极其清楚。 惠才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了,内心五味杂陈。她回到自己的房间,拿起平板电脑,飞快地写起来…… 她终于知道,这六十年的婚姻——大家眼中的钻石婚——的确也是固若金汤的婚姻,只是她和他都没能获得幸福。 她有她的伤痛,他有他的伤痛。 悲惨孤独的人更宜相爱,他们本该相爱的。 但现在,一切都来不及了。

我的感受

作为一个即将毕业且几乎没有感情经历的大学生,对婚姻和爱情的话题自然是缺不了思考,生理和心理上原因加上同龄人的影响都在促使自己去思考这些话题。我不知道什么样的人会是我喜欢的人,我会怎么和喜欢的人相遇,我不知道即使遇到了我能不能追上。我觉得自己大概是不会有人喜欢,大概也不能很好地展现现在姑娘们要的那种对她们的喜欢。这些话题,在我出社会前应该完全没法推进,所以我最近会思考这些问题最坏情况:不结婚或者和一个不喜欢的人结婚。我大概是耐不住钢筋水泥出租房里寂寞的气氛和自己寂寞的心情相互叠加产生的空虚感的,这或许无所谓,但是我完全无法抑制我对小孩子的喜欢,我太喜欢和小孩子交流了!所以我肯定想要小孩子。所以最坏情况应该会是和一个不喜欢的人结婚。

我的原生家庭是充满爱的,父母的关系让我觉得婚姻是很美好的事情。但是有一次和父母聊起他们的初识与恋爱,我大概是觉得当时母亲也没那么喜欢父亲,不过是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加上父亲也算还可以,于是他们结婚了,但是他们最终是非常相爱的。我的大学室友也说他的父母一开始是奉子成婚,浪子性格的父亲本来很嫌弃母亲,几度说要离婚,但是到了现在,父亲反倒十分依赖母亲。所以我觉得,爱情大概不是婚姻的必备要素。所以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并不觉得惠才的结婚选择有什么问题,在开始的时候,我对吕的冷漠态度感到厌恶,在最后对吕的转变感到欣慰,我其实认为,这作为丈夫来说已经够了,尽管不是那种相爱,但是这样相互扶持的婚姻,已然是成功的了。或者换一个角度来说,如果吕是一个没那么执着的人,他一定会被惠才的行为感动,于是他最后的回答会是愿意,于是我们会觉得这样的婚姻也没有什么,老一辈人的婚姻也不似我们现在想的那么恐怖的感觉。

所以,我大概觉得我的最坏情况可能并不一定带来一个坏的结局,我可能会和她相爱吧,我也可能不会和她相爱吧,但是如果她一直陪着我,那也挺好的。

我当然觉得惠才是可怜的,我至少不会像吕这样不近人情,所以娶一个我不喜欢但喜欢我的姑娘我也不会太冷漠,但是产生负罪感我大概完全无法承受。

总而言之,我期待爱情,但是基于我贫瘠的生活经历,我会觉得爱情是奢侈品,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我们大可以用一生去等待那可能永远不会来的爱情,当然也可以在心中删去所有对爱情的美好修饰词,相信感情是可以培养的。总之,不论怎样,不管我最终是否相信爱情,不管她最终是不是我喜欢的人,我希望我能够为她负责任,即使我很流氓地因为寂寞而结婚或者为了结婚而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