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xt

各位好哇!又是许久未写 Blog,4 月初,项目经理下决心要跑路了,留下一大堆债给我处理,搞得焦头烂额😩,工作上的变动也搞得生活和心态难以保持规律。还是要保持学习保持成长,我不希望自己和这位项目经理一样,工作十年仍然水平很低,这实在对自己对别人都是一份负担。

牢骚不发了,说回写 Blog。其实这一个月就算忙,还是有一些想写的话题,由于太忙太累就没有直接开始写,加到 todo list 里,这两天从 todo list 取出来后却全无写作的热情了,自然没法开笔。感觉我写 Blog 就是要 follow my heart,趁着热情洋洋洒洒写一写,最需要的是一段绝对悠闲自由的时间。

今天聊的话题,就是 Follow Your Heart。

名人谈 Follow Your Heart

Follow Your Heart 这句话,来自 Steve Jobs 在 Stanford 的经典演讲(YouTube link)。

在这个演讲里,Jobs 讲了自己从里德学院退学的故事:为了拿到学位,有太多他不感兴趣的课需要修了,他觉得这不值得所以选择退学。退学之后,学校允许他去旁听课程,他就去旁听了他感兴趣的字体设计课。旁听这门课有什么用呢?他不知道,他只是感兴趣而已。直到后面设计 Macintosh 电脑,他发现能够用上自己所学的字体设计课上的知识,于是,设计上有美感的 Macintosh 便呈现在了我们眼前。

很多直觉上想做的事情,在当时,我们不会知道此中意义何在,但是你如果选择顺应自己的内心,follow your heart,时过境迁,你会在某一天惊讶地发现:这些事情在你后续的人生中生根发芽了,而这是只有你在后续的人生才知道的事情。而这样的事情发生的越多,你便越有勇气 follow your heart。

讲个题外话,我觉得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一部分就是依靠一批人的直觉去联系一些在大多数人看来毫不关联的领域,比如 Steve Jobs 将字体的知识和 Macintosh 的设计联系,才制造出伟大的设计。我相信世界上会有一些别的创新,也是某些人基于自己独特的经历所创造的,这超越理性,也超越当今看起来似乎要无所不能的 AI,是人类的伟大所在。

实际上,除了 Steve Jobs,我看到还有很多名人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

比如,武志红说自己高考前一个月只能考班级 19 名,但是因为偶然的启发,他突然觉得自己在考试的知识点上已经准备足够了,需要好好学习如何应考的知识,他有了这样的灵感,并且按这个自己的想法去准备,结果高考前最后的模拟考和高考,他都考了全班第一。

我对 Follow Your Heart 的经验

上面的名人都说得很好,可是我不是一个哪位名人讲了什么经验道理我便奉为圭臬的人,即使是我非常崇拜的人。我其实首先是基于我自己的经历,深感 follow your heart 的重要性,然后对这些人说的话感同身受,并且更加坚定要相信顺应自己的内心。

2018 年 1 月 1 日的凌晨,还是高三的我,上七天休半天,好容易有个假,选择熬夜发泄一下。鬼使神差一般,我在电视里看到中国引力波-邓魏巍这个访谈,讲邓魏巍教授放弃在美国的终身教职回国到南方科技大学任教的故事,我当时便受到感召,对南方科技大学有了特别的感觉,这是一所“双非”大学,非 985、211,因为 2011 年才创校,没有机会评上 985、211。

在我的高中,县城高中,985、211 几乎是必然的选择,全高中都会有一种洗脑一般的氛围让你选择 985、211。可是我在最后,还是借着自己的热情,放弃了狗屁的 985、211,选择了我心之所向的南方科技大学,尽管当时很多人并不看好我的选择,甚至完全看不起我的大学。从事后来看,学校自由的氛围相比于传统高校的压抑,尤其适合我这种有点离经叛道的人,从最后世俗意义上的出路来看,也是最好的结果。我常常感叹:在当时啥也不懂的我,为何能如此坚定顺应自己的内心,他实在是了不起。

这样的经验还有很多,我现在 Follow My Heart 的勇气,还是基于这些经验,确实就像 Jobs 所说:当你回望过去,看到一个个经历,其中不乏很多莫名其妙就发生的经历,在当时你完全不明所以,可是你在事后一看,这些经历竟然串在了一起,让你吃惊不已,这样的事情越多,你便越有勇气去做一些在当时看起来很奇怪、不被理解的选择。

我对 Follow Your Heart 的理性解释

经验终究是不那么可靠的,假想一个不够聪明的人,一直 follow his heart,然后就做出一个个蠢决定,那最后的结局应该会很惨吧,所以我还想在经验的基础上给出一些合乎理性的解释,尽管我感觉非常难用理性去解释。

李宗盛和 New Balance 拍过一则非常高质量的广告(YouTube link),李宗盛回顾他自己走过的路,觉得:”世上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这让我想起 Atomic Habits 这本书和心理学一些书的观点:你对过去经历的解释,会影响现在。我认同这个观点,它符合我的经验,而且认知科学的研究确实表明人活在自己的主观世界里。

我觉得 Jobs 的故事、武志红的故事、我自己的经历,是在为自己顺应内心而产生的经历做出解释,而这只是对过去经历做解释的一部分。这里我看出的逻辑是:

  1. 首先,积极思考自己过去的经历给现在带来的意义,去解释自己过去的经历,并且要带着过去的任何经历都必然对之后产生了意义的预设,这样,你很容易就会发现过去很多经历对之后产生的积极影响
  2. 然后,你越尝试挖掘过去的经历,越容易发现过去每段经历都有意义,这使得你相信:即使是现在看不出意义的经历,在以后也肯定会看出意义
  3. 所以,每一段经历都必然是有意义的,无所谓你如何做出何种选择,随之产生的经历,都是有意义的,”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4. 在”每一步都算数“的基础上,我们何不选择让自己感到开心的顺应内心的选择呢?做出顺应内心的选择,一方面成功了你会更开心,另一方面即使失败了你也不会后悔(至少我是这种性格)

总之,listen to your own voice and follow it.

我现在如何 Follow My Heart

在过去的那么多经验教会我 Follow My Heart 的道理之后,发现自己已经具备足够的勇气在很多时候 Follow My Heart:

  • 出门吃饭,向来是不计划,就逛街,看到觉得想吃的就进去吃
  • 出去旅游,也不做详细的计划,或者做了计划但是临时按心情改计划
  • 突然有一个非常疯狂的想法,比如尝试一些新爱好,去很远的地方玩,也会积极开始行动

从事后的经验来看,很多时候跟着感觉走,确实会有意向不到的发现。

要如何进一步 Follow My Heart

我发觉:在 Follow You Heart 这件事上,行动是最重要的事情,或许也是唯一重要的事情。我有很多给现在带来大量益处的习惯和体系,还真就是非常随意就想到的,然后顺着热情就建立起来了,比如 RSS、GTD、Logseq、minimalism。大多都是:“诶,这个看起来不错,可以搞一下,i can give it a try”,然后就发现:“卧槽真好使,怎么没早点发现”。包括写 Blog,都是 Follow My Heart,顺着热情就写了,现在回去看,我自己是觉得写得非常不错。

我同时也发觉:工作、加班,在阻碍着我灵感的产生、在增加我的疲惫感降低我的行动力,很多时候下班了,明明还有一些感兴趣的话题想了解,但是因为身心俱疲,还是选择陷入奶头乐,然后第二天完全不记得发生了什么,有种浪费了青春的罪恶感(这种感觉和奋斗逼无关)。

还是要 Follow My Heart,抓住热情,积极行动。虽然还处在青春之中,但是意识到它的短暂,真的生怕它何时就戛然而止了,因此更提醒自己要把握青春,把握热情。与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