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的我对未来有何种期待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昨天,好友给我发来一句村上的话,《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里的,他很喜欢村上的书: 有的东西不过很久是不可能理解的,有的东西等到理解又为时已晚。大多时候,我们不得不在尚未清楚认识自己的心的情况下选择行动,因而感到迷惘和困惑 他说:“高中就读了村上的这部作品,如今这些话越看越觉得深刻”。 我的感想 我不清楚他从中理解的意思,但霎时间想到以前看到陈丹青说的一个道理和电影《无问西东》里的一句话: 所有的成长,不一定是懂得了什么道理,所有的成长背后都有一个底层逻辑,就是他知道时间已经过去了 ——陈丹青 这句话会让现在的我想到以前虚度的光阴,因而会大胆行动去做现在想做的事情,就像《凉宫春日》里说的:“守株待兔的话,是不会有有趣的事情送上门来的”,务必要努力创造记忆,在日后才不会觉得虚度了光阴。这也时常让我想到三十岁回望二十岁,觉得这段日子一事无成的窘迫感。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们要面对得人生,不知道你们是否还有勇气前来。 看到和听到的,经常会令你们沮丧,世俗是这样强大,强大到生不出改变它们的念头来。可是如果有机会提前了解了你们的人生,知道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不知你们是否还会在意那些世俗希望你们在意的事情,比如占有多少,才更荣耀,拥有什么,才能被爱。 ——《无问西东》 看完这部电影,对这句话产生深刻的印象后,我恰好看到一篇博客:28岁,我还想生猛下去,开始害怕青春突然逝去。 青春易逝,很多道理我们来不及懂,这很正常,也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抓住青春的岁月,想清楚自己在意的事情,然后尽力去做到。这样,等意识到青春其实猝然远去的时候,可以流着泪跟自己说自己做到了一些什么事,可以告慰自己说我已经尽力了。 好友的感想 当然,上述只是我的理解,我并不知道好友的想法,于是问:“你如何看待村上的那句话呢?悔恨年少无知?”。答曰:“倒也不是,遗憾当局者迷罢了,此刻我们从以前的局(大学)到了新的局(工作),身在局中,自然看不清”。 我知道他在说什么,遗憾、无奈、苦笑,大抵如此吧,复杂的情感。 以前的局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如果说此刻的局因为我们身在其中而看不清一些迷雾,那么我们至少可以把以前的局(大学)看清一些。 大学时期,迷惘、困惑、行动力低下,这再正常不过。大学的时候主要矛盾在于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种情况当然没法提高行动力。 卷GPA?倒也没那么想保研。 社团活动?试过之后,发现和想象的社团差距甚远。 打游戏?说喜欢,也没那么喜欢,不过是无聊消磨时间罢了。 虚度大量光阴,或者其实应该说做了大量不同尝试后,也算是知道了自己的热爱所在。很清晰地记得,在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已经开始能够回答“大学生活应该怎样度过“这样的问题,并且能够说服自己。 所以概括说来,大学的局,主要矛盾在于不知道自己的热爱所在。 现在的局 回到现在的局,和以前的局不同在于,我已经知道部分自己的热爱所在了,我应该要把握住这些热爱的东西。 然而,想做和做到,是很大的距离。随着能力的提升,会发现,很多问题,其实是系统性的问题,需要系统性的思考和一步步耐心、专注、甘于寂寞的努力才能解决,这需要能力,需要一步一个脚印。 所以,现在的局,主要矛盾在于想做而做不到。 记得在学校书院足球队的时候,大家都很爱足球,很爱那支球队,很多人都暗下决心要努力练球为球队做贡献。我大一的时候脚法粗糙,后面经常自己一个人对着墙练球,最后脚法也算是勉强够用,离真正为球队做贡献还有很大距离,要跨过数个瓶颈的距离。在大学的时候,想到而做不到,我能够接受,学生时期能力太差,很多问题思考不够、努力不够、在乎这在乎那。放到如今,我觉得我应该要做到这些事,no compromises 对于现在的局,如果给自己一个建议,我给自己的建议是:培养自己的能力,想做的事情,能够评估做不做得到,能够说服自己为什么做不到、为什么做得到,如果觉得自己能够做到,那就尽力去做到,然后就也不要怕失败。 与诸君共勉。

July 15, 2023

我对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的理解

context——写这篇 blog 的起因 前段时间,看到美团王兴的访谈,在访谈里,有人让他给年轻人建议,他提了一句: 基本上最牛逼的建议乔布斯已经说了——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乔布斯的这句话我很早就知道,也见过很多次。看王兴访谈的时候,我突然仔细一想:“这句话是啥意思?”,发现我其实压根不知道这句话是啥意思,只是这句话出现太多次以至于我以为自己知道这句话了,所以每次出现我都熟视无睹。 所以,在我意识到我其实对这句话没有任何理解之后,在接下来的几天,我不断思考:乔布斯说的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是啥意思?最后经过比想象中复杂得多的探索,我得到了到目前为止满意的答案,用这篇 blog 记录一下我的探索过程和我对这句话的理解。 探索过程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的来源 首先,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这句话来自于乔布斯在 2005 年 Stanford 毕业典礼的著名演讲(YouTube link),是这个演讲的最后一段内容。 乔布斯大概是这么讲的:他年轻的时候,有一本杂志,The Whole Earth Catalog,是他们那代人的圣经。在 1974 年,这本杂志要停刊的时候,最后一期的封底上,是这么一句话——Stay hungry. Stay foolish.,这句话影响了他,让他一直希望自己如此。当初他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和在座的毕业生是一样的年纪,现在他把这句话送给各位 Stanford 的毕业生。讲完之后演讲就结束了,乔布斯对这句话没有做任何解读。 《三体》里,章北海在父亲的病榻前,父亲告诉他:“北海,要多想”。究竟怎么理解”要多想“,其实完全取决于字面意思和章北海自己的解读。这里的情景也是类似的——乔布斯说:”毕业生们。Stay hungry. Stay foolish.“。究竟作何理解,也是看我们自己的解读。 幸运的是,相比于”北海,要多想“这单单一句苍白的话,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这句话有演讲里提供的上下文信息帮助我们去理解,于是我把他的演讲内容听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还是觉得没法理解,就摘抄下来,并且在我在意的地方加粗,如下: When I was young, there was a amazing publication called The Whole Earth Catalog, which was one of the bibles of my generation....

May 13, 2023

我对 Follow Your Heart 的理解

context 各位好哇!又是许久未写 Blog,4 月初,项目经理下决心要跑路了,留下一大堆债给我处理,搞得焦头烂额😩,工作上的变动也搞得生活和心态难以保持规律。还是要保持学习保持成长,我不希望自己和这位项目经理一样,工作十年仍然水平很低,这实在对自己对别人都是一份负担。 牢骚不发了,说回写 Blog。其实这一个月就算忙,还是有一些想写的话题,由于太忙太累就没有直接开始写,加到 todo list 里,这两天从 todo list 取出来后却全无写作的热情了,自然没法开笔。感觉我写 Blog 就是要 follow my heart,趁着热情洋洋洒洒写一写,最需要的是一段绝对悠闲自由的时间。 今天聊的话题,就是 Follow Your Heart。 名人谈 Follow Your Heart Follow Your Heart 这句话,来自 Steve Jobs 在 Stanford 的经典演讲(YouTube link)。 在这个演讲里,Jobs 讲了自己从里德学院退学的故事:为了拿到学位,有太多他不感兴趣的课需要修了,他觉得这不值得所以选择退学。退学之后,学校允许他去旁听课程,他就去旁听了他感兴趣的字体设计课。旁听这门课有什么用呢?他不知道,他只是感兴趣而已。直到后面设计 Macintosh 电脑,他发现能够用上自己所学的字体设计课上的知识,于是,设计上有美感的 Macintosh 便呈现在了我们眼前。 很多直觉上想做的事情,在当时,我们不会知道此中意义何在,但是你如果选择顺应自己的内心,follow your heart,时过境迁,你会在某一天惊讶地发现:这些事情在你后续的人生中生根发芽了,而这是只有你在后续的人生才知道的事情。而这样的事情发生的越多,你便越有勇气 follow your heart。 讲个题外话,我觉得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一部分就是依靠一批人的直觉去联系一些在大多数人看来毫不关联的领域,比如 Steve Jobs 将字体的知识和 Macintosh 的设计联系,才制造出伟大的设计。我相信世界上会有一些别的创新,也是某些人基于自己独特的经历所创造的,这超越理性,也超越当今看起来似乎要无所不能的 AI,是人类的伟大所在。 实际上,除了 Steve Jobs,我看到还有很多名人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 比如,武志红说自己高考前一个月只能考班级 19 名,但是因为偶然的启发,他突然觉得自己在考试的知识点上已经准备足够了,需要好好学习如何应考的知识,他有了这样的灵感,并且按这个自己的想法去准备,结果高考前最后的模拟考和高考,他都考了全班第一。 我对 Follow Your Heart 的经验 上面的名人都说得很好,可是我不是一个哪位名人讲了什么经验道理我便奉为圭臬的人,即使是我非常崇拜的人。我其实首先是基于我自己的经历,深感 follow your heart 的重要性,然后对这些人说的话感同身受,并且更加坚定要相信顺应自己的内心。...

May 1, 2023

对抗虚无

一些碎碎念 许久没有写 Blog 了啊,工作忙起来之后,确实很容易就没有动力写 Blog🤔。今天趁着莫名涌起的热情,换了个 Blog 主题——之前的主题加评论区太不方便了,所以这次换了个主题把 disqus 评论区加上了,万一真的能产生一些交流呢?不过评论区的主要目的,还是自己可以去给之前写的东西做一些回顾什么的。 说起来,最开始我之所以想要加评论区,是因为之前写的 atomic habits 感想给一位推油看到了,由此产生了一些超出柴米油盐的交流,这完全是我预期之外的。不过怎么说,我还是期待能够通过自己的表达,和别人产生更多的深入交流的。然而毕竟期待容易带来失望,我还是选择继续压抑这份期待——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无论如何还是要多写 Blog! 这篇 Blog 的主题——对抗虚无 回归正题,这篇 Blog 想聊的主题是:对抗虚无。想聊这个主题,是因为最近看的漂流少年这部番。 这部番讲述一群少年,突然到了一个新的世界,这个世界由各种物理规律不同的小世界组成,小世界彼此相连,各有各的精彩之处,他们可以自由穿梭其中,并且拥有无限的生命。无限的生命、无限的世界,意味着无穷的活法,在这种无尽的漫长中,很容易便感到虚无:怎么活都可以,但是怎么活都仿佛没有任何意义。这让我想起工作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感受到的虚无感。 工作后为何感到虚无 还在大学的时候,虽然会有难熬的时候、会有怀疑学习和成绩的意义的时候,但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想要感慨什么“人生本就没有任何意义”。然而工作以后,就会觉得仿佛做什么都没有意义:努力赚钱买房买车成为人上人?努力工作升职加薪?就算成功了又能怎么样呢?生活其实还是没有本质的改变啊,照样没有任何意义啊! 所以我刚工作那段时间,随着虚无感的产生,突然就理解了之前完全没法理解的一批人:重心倾倒在工作上毫无自己生活的工作狂、努力赚钱只是为了买奢侈品的人。很简单:我们没法凝视自己的内心,问自己人生的意义是什么,那么我就逃避,选择把人生的意义寄托到外物上,寄托在工作的成功上、寄托在奢侈品带来的优越感上。这虽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但是总比凝视内心,发现自己不知道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而感到深深虚无要好吧,这其实不失为一种好的解决方案。 为什么唯独在工作后会深深感到虚无呢?我觉得,主要有两点原因: 第一,工作后,时间尺度被拉长了,人生仿佛无比漫长。 在学校的时候,遇到难熬的时候,你至少知道:熬过去就好了,寒暑假快来了/快毕业了,总还是有个很确定的“逃出生天”的日子,你知道这一切是有尽头的。然而工作以后,根本不会有这样确定的能够“逃出生天”的日子,你只觉得自己可能要工作几十年,至少也得几年吧,就有种漫无尽头的感觉,虚无感随之侵袭而来。 有次吃饭闲聊,工作上 30 多岁未婚的导师跟我说她觉得工作好无聊啊,如果有家庭的话,就能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到家庭上,不至于如此无聊。我很吃惊,她居然在 30 多岁才感受到工作的无趣与漫长,我给她讲我刚工作时深感漫长的感受,她也很吃惊。确实,家庭也是对抗虚无的一种很好的方式,这也是我在学校的时候所不能理解的:虽然我们在工作中经历着漫长,但是把自己的意义寄托在老婆和孩子身上,看到自己为他们带来的东西,那也是一种对抗虚无的方式。于是我又大概能理解各种手机电脑壁纸都是自己孩子的人了。 第二,工作后,每天轻易就消逝了,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心理学有研究表明:人会很快忘记已完成的事情。工作以后,节奏很快,事情很多、很杂,时常有自己忙了好几天,回头一想好像啥也没干的情况。每天下班后也是奶头乐相伴,生活里做了什么也完全不会有印象。那么情况就很恐怖:当你突然开始想前两个月干了什么,你就会惊讶的发现明明自己以为自己很忙,但是其实好像啥也没干,时间像沙子一样,从指缝中流走了(直到我真正切实感受到,我才发现我之前一直没有体会到这个很常见的比喻的精妙)。 时间的快速消逝,传递给你一种无力感:自己好像什么也把握不住,只能任凭时间流逝。这便又产生了虚无感。 我如何对抗这种虚无 虽然现在面对“人生有什么意义”之类的提问,我还是答不上来,但是虚无的感觉确实逐渐减弱了。一方面是因为逐渐适应了工作,工作不适感带来的焦虑等负面情绪减少了;另一方面则是针对虚无感产生的两种主要原因,我有意无意进行了对抗,比如了解哲学上的虚无主义、比如将一些自己觉得能够消减虚无感的行为付诸行动。 抵御工作的漫长感 对于感觉工作漫长的情况,我通过规划、畅想自己的未来,来进行消解:赚到钱后做一些生意实现财富自由、能力提升后去找一份 remote work 环游世界。 虽然我的人生经历和一些外部经验告诉我:人生不是规划出来的,五年以后你在做什么大概率和你的规划大相径庭。事实上,过年期间我爸爸也用他的人生阅历告诉我这个道理。但是我肯定不允许自己或者别人给我浇冷水——我当时回答:“人生不是规划出来的我完全认可,在我的世界观里甚至被视作真理。但是,我们应该想到,这些规划不是画路线图,而是埋种子,你以后走的路线不一定在画好的路线图上,但是没有这些埋下的种子,你必然不会走到那些路上”。 简单来说,这条举措就是允许自己去给自己制造些“盼头”,尽管不一定真的能实现,但有这些“盼头”就不会有“艹,老子还要工作几十年啊”的感觉。但是我必须要补充:不要害怕规划畅想的未来没有成为现实,总有些种子在你意想不到的一天会生根发芽。所以,我还是积极地去畅想自己期待的各种未来,付诸行动让这些未来更加接近现实,这些畅想和行动,是在埋一颗颗种子,指不定哪颗就生根发芽了呢! 消解时间的匆匆流逝 对于时间匆匆流逝的情况,我通过拥抱自己的热情来消解。 其实,感到每天匆匆流逝,主要是工作的事情太琐碎,生活的事情也太琐碎。这些琐碎的事情是不会产生回忆的,你不会记得某天晚上漫无目的刷到的某个短视频,于是琐碎的事情并在一起让你觉得好像啥也没做。我回想起生活中那些记忆深刻的片段,它们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我顺着我的热情去做的事情。 比如最近的一件记忆深刻的事情。当时春节假期结束,第二天早上要坐早上 9 点的高铁回深圳,带着假期短暂怅然若失的感觉,陷入失眠,看了一部电影。到凌晨五点,突然想起很久之前就想过要清晨去登家里的山看日出,然后随即行动起来。一路上夜深人静,思维也随之变得活跃,想清楚了之前纠结很久的一些问题:关于家乡的、关于旧友的、关于自己的。最后,因为当天云很多,没有看到日出,但是也无需纠结于原本的目标了,得到的收获远比想象中的多得多,所以下山的时候仍旧感到心情畅爽,还借着无人大吼了一声。 除此以外,很早就喜欢做的一些事也开始更加重视起来:踢球、追番、相约和朋友出游,这些事也给每一个平淡的日常带来不少回忆和感动。 我发现,随着越来越了解自己,你会更有勇气去追寻自己的热情。不了解自己的时候,你会纠结一些有想法的事情究竟要不要去做,对自己有基本了解后,你就会觉得:“你小子肯定会喜欢的”,随即很快辅助行动,结果真的如自己所预料有满满的收获和喜悦,甚至有超出想象的收获。这是个正反馈的过程,越勇敢行动起来追寻自己的热情,越收获一些好的反馈,就越有勇气 follow your heart。 总结来说,就是把生活投入到自己的热情上,不要沉溺于那些琐屑的碎片中。 结尾 在漂流少年的结尾,主角还是决定离开有无限生命、无限选择的世界,回到现实世界中。我在想一个问题:我们若如主角一样,经历过无尽漫长的人生,回到现实,我们会以怎样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对于这个问题,我暂时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主角最后说:“人生才刚刚开始,未来还很长”,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是:用心过好自己的人生,不论它是何种面貌。

February 23, 2023

突然有了盼头

Paul Gramham 写过一篇文章,说有一位临终关怀护士搜集受关怀者一生中最后悔的事情,以此来给我们的人生作参考,最终得出的建议是:don’t be a cog,不要变成一个齿轮。 Paul Gramham 把这个建议整理成五个具体的建议: Don‘t ignore your dream Don’t work too much Say what your think Cultivate friendships Be happy 想起这五句话,主要是因为第一句和第三句:dont’t ignore your dream and say what your think,我觉得有必要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即使打脸、即使多年以后觉得自己太年轻,那也是美好的青春回忆,能让自己感慨感慨青春的勇气也挺不错的。 进入职场,不适应加上迷茫,最近一个月都是浑浑噩噩地度过,强烈感受到日子没盼头的感觉,只能不停安慰自己专注于自我的提升以及维持心态平和,但是由于心情有限,总还是不想工作不想学习只想摆烂。难以维持心态平和的原因,我觉得还是对于成功的渴望,在这个体系内,会很想升职加薪,会很羡慕工资高升职快的人,本质的出发点还是可恶的攀比心理,觉得和自己一批进来的其它人升职了或者获得了什么什么荣誉自己没得到会很难受。确实做的事情本身也不无聊也能学到东西,但是一和绩效和升职加薪联系上,整个人的心态就完全不对了,唉,这就是欲望的漩涡啊。 最近想清楚了:可能并不需要那么在意升职加薪,这种成功挺看运气的,有最好没有也无所谓,但是也会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这是以后的安身立命之本。而且可以看到:很多级别并不低的同事,他们实在太忙了,挣这份钱就得吃这份苦。我可能会羡慕他们几倍于我的工资,但对他们的状态,我丝毫不羡慕,本质上还是给他们的领导当牛做马,因为有房贷车贷有老婆孩子要养还得担惊受怕自己被裁。在体系内升职加薪,是没有前途的,干的越久越不想放弃之前的积累,慢慢就离不开这里了,然后到三四十岁还得 996,呵呵。 想起在大学里之所以义无反顾工作而没考虑继续读书的理由:觉得自己对社会的了解太少了,希望早进入社会多了解了解社会。说真的,在大厂里呆着,也没法太怎么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即使级别很高,有一天被裁了,到社会上去照样不知道能干什么。加上大厂的内卷和绩效为王的机制,很容易埋头苦干、瞎干,越呆选择越窄了。我丝毫不怀疑,我主管这种管理岗位出去找工作肯定没有太多机会,即使有机会也很难适应,他们的思维方式早就被这里塑造了。 基于上面的理由,我由渴望在工作中获得升职加薪变成渴望通过工作攒钱和攒能力,虽说要活在当下,但是有些时候还是要为了梦想做一些妥协,没有钱的情况下冲动去辞职去瞎尝试就是白给加找骂。 我没啥大志,不打算买房买车,攒钱是为了积累未来试错的资本,希望积累够一定资本后能够用这些资本去做做生意,哪怕一年就只能挣个几千几万块,那也是实打实的被动收入,在我心里会觉得这比大厂干个十几年达到百万年薪要牛逼,这不仅意味着我可以有更多的自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还意味着自己真的能在社会上立足了,没有领导莫名其妙传递的寒气没有职场离谱的内卷,不看老板脸色,全凭自身的本事。 当然,做生意赚钱必然是理想情况,我必然会有交一大笔学费的时期要度过,甚至有可能因为水平实在不够全部积蓄都交学费了。所以,在工作和成功获取被动收入之间,需要有一个过渡期,这个过渡期应该在拥有一份 wlb 工作的同时有足够的时间让我去尝试去了解如何用钱生钱。目前的理想情况是,找一份 wlb 的 remote work,呆在家乡或者某个能够接触到生意人的地方,找他们聊一聊学一学如何做生意啥的,然后自己开始利用获取到的信息去尝试去试错。同时,有一份有稳定收入的 remote work,不会太心疼丢了大厂高工资的工作,爸妈发现你能赚到钱,也能减轻点他们的担心和不理解。 攒能力就是为了积累找 remote work 的资本,实在不行也能在钱挥霍完被爸妈赶出家门的时候靠这门手艺保个底(bushi),或者接点外包的活赚点钱苟着这样也不用回去上班了。 在实现最终的通过钱来生钱目标的过程中,我觉得有几个阶段性目标要逐步达成: 技术能力足够,能够靠自己的能力相对轻松地找到工作。这个目标要实现有几个关键点: 保持技术学习 努力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多反思多总结 多参与开源项目 学好英语(感觉国外的 remote 机会比国内多,而且英语的听力和口语确实有必要提升) 能够揽到软件外包的活,靠自己开发赚到钱。这一步也是很重要的,这意味着我可以不用给别人打工就靠自己的手艺赚到钱,这其实和打工赚到的钱是非常不一样的。这个目标的实现要靠技术能力、经验和多尝试 通过投资生意赚到钱。这一步能够表明我对社会的运作有一定的理解了,知道如何能在社会上赚到钱了 通过投资赚到被动收入。这一步是究极目标,躺着就把钱挣了 大概就是这样,向着这个目标攒钱攒能力吧!写起来是挺爽的,但是真正实施的过程中可以预料到会发生很多波折,但是我确实感觉升职加薪绝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东西,那玩意是人力资源专家们诱惑人的糖啊,让你一年到头苦不堪言,最后升个职加个薪就让你觉得这些苦都是值得的,哈哈。真正的能力,一定是在社会中历练出来的,要敢于跳出舒适圈,并且如果能找到工作,也坏不到哪去,到时候再认命吧,年轻还是要折腾折腾。 其实更主要是,这样会让自己的工作更有盼头,不然盼头可能是 35 岁被裁或者 45 岁退休吧,哈哈,影响心情也影响自由,要那么高的工资有何用?

December 12, 2022

我们的旅程,才刚刚开始开始呢!

《男高》、《女高》、《日常》 我对三部经典的日常番——《男高》、《女高》、《日常》,印象都特别深。此时此刻,二刷完《男高》产生的许多感受,应该和另外两部番也分不开。 《女高》 《女高》是我的入宅番,2019 年的 7 月番,陪伴我度过了我的大二学期。那是压力很大的一个学期:刚开始学习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专业课,尽管学不懂但还是要面对一个又一个 DDL,可能是因为压力大的原因,经常失眠。某个深夜,我不知怎么就点开 b 站番剧一栏,从此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还记得当时热情了很长一段时间:会因为又搞懂弹幕发的某个梗(老虚、泡泡茶壶)而感到高兴,会因为自己在 b 站的追番列表里的“看过”数增加觉得有成就感。 那种感觉,应该是身为小镇做题家的我第一次深刻体会到热爱的魅力,这些感觉让我从小镇做题家对努力的偏执追求中脱离出来,真正开始学会去生活、去热爱投入喜欢的东西而不去管所谓的“有用”。 《男高》 《男高》则是某天开始在学着数据结构的内容、做着 OJ 的题目,然后觉得累了,想起看到过的弹幕”今日的风儿甚是喧嚣“,就去搜了一下,之后带着“就看一集”的想法,一个晚上把12集看完了,在自习室里。哈哈哈哈,可能是因为当时的罪恶感吧,所以印象极深。 《男高》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真实。除去和我们文化不太符的胖次文化不太能体会之外,别的内容都让我回忆起我自己。 一本正经就开始角色扮演很真实。虽然到了高中已经不太会和同学一起角色扮演了,但是主要还是由于怕尴尬而不是没有热情😏。记得晚自习回到家,会拿自己的魔尺玩具扭出个造型然后想象这是个 LOL 英雄,给它设计技能、想象它在比赛里大杀四方,记得当时想了个叫“鸟枪换炮”的技能,就是可以变换武器,后面还真出了个和我想法一样的金克斯,哈哈。 一本正经就开始瞎说、捉弄人也很真实。当时有同学很会装:看起来巨急从教室外面跑过来跟你说班主任找你,艹,还以为有什么大事,结果跑过去发现被耍了,笑死。还有同学会走到你的左边摸你的右肩,你就会往右边看。我觉得这种捉弄对于那个年纪的我们来说其实是一种很好的增进友情的方式,平时客客气气的都不知道跟你算不算兄弟。 最真实的其实还是平时互相捉弄互相调侃的朋友,在关键时刻其实相当靠谱,能够照顾到你的感情。高中时期有人说我:“你这样说假话骗人(他的意思应该就是捉弄人),人家都不知道要不要信你”,我当时不知道怎么回答,大概回复了一句:“懂我的人自然知道我何时是正经的何时是假正经”。现在看来是真的这样,玩得好的人真是会懂你啥时候在开玩笑啥时候在正经,说实话,有的人甚至能从你的玩笑中感受到你笑带着泪的感情。当然,虽然因为涉世未深,暂时还没有遇到太大的人生困难,但是我相信我们在面对人生浮沉的时候是可以互相信任、相互无私帮助的。 《日常》,日常 《男高》、《女高》我都特别喜欢,以前我不太明白这种琐碎的日常片段形成的番相比于一部完整剧情的番为何会更加吸引我。在我看了《日常》之后,里面的“我们一日日度过的每个日常,实际上可能是接连不断的奇迹”这经典的话,让我突然意识到了日常番的魅力。日常片段其实更加像我们的生活:一日日都是琐碎的日常,每一天都稀松平常,然而总有些感动穿插在这些日常中等你一个个拾起,最终积累完整的感动。正如《男高》里的剧情,前 11 集半都是高中的日常,最后来到有仪式感的毕业典礼,我们才发现,我们在一个个日常中积累了那么多成长、感动、友谊和回忆,不论是高中、大学还是工作,其实都是这样的,这才是生活,没有突然被车撞死转生拯救世界的展开,只有一个个要度过、要熬过的日常。 如今,已经毕业的我已经工作了三四个月了,更加体会到什么叫琐碎的日常,相比于学校里的日子,这种日常仿佛更加漫无边际,前阵子还在感受着开始打工的不适感,一转眼就已经逐渐适应投入到一个个日常的工作中去了。 “我们的旅程,才刚刚开始呢!”

November 9, 2022

做自我解答者

做自我优化者? 最近刚参加工作,想到要给自己找一个行动的纲领,类似公司的愿景。下意识的想法是”做自我优化者“,这句话就是说不放过生活中感到的任何一个自己不满的地方,采取尽可能的一切行动去优化,哪怕是很小的一件事,但只要能够优化,花上比较大甚至看上去完全不值当的代价也没关系。我相信哪怕一点点的优化,随着时间尺度的拉长,都会带来很强的复利效应,为自己带来很大的受益,所以花大代价改变也是绝对值得的。 但我发现,这个 slogan 能够激励我去优化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却让我本来很喜欢的思考问题环节变得功利,让我下意识觉得思考个人优化才是有意义的事情,别的思考都是没有意义的。比如我最近就在思考:”有用是不是个伪命题“,其实这样的思考,往往是没有所谓的用处的,但是确实我觉得很有趣啊。 做自我解答者 昨天脑海里突然冒出:”做自我解答者“,这就可以很好地囊括自我优化和思考感兴趣的问题这两个我很在意的方面,我越想越觉得好,我想这个纲领会帮助我很好地从学生变成职场人,下面来解释一下这个词。 问题是什么 周国平在《人生答案之书》的开头写道:“只要一个人开始提问,他的智慧就已经觉醒了”,我很认可这句话,因为我能切实体会到:在我发现原来世界可以有那么多值得了解的问题之后,我尝试对一些问题做出思考和解答,这之后感觉自己的认知相比与那之前可以说是突飞猛进,很多人讲的道理我都开始觉得过于片面或者稀松平常,这以前只会觉得新奇、好像很有道理。 这里的问题,不仅是对世界的好奇,比如“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几乎所有人都能下意识地认识到这是问题,但其实还有另一种问题,类似于《学会提问》这本书这里指的“问”。 《学会提问》这本书应该会有很多人推荐,我第一眼看到书名,下意识觉得这类似于计算机领域的圣经:How To Ask Questions The Smart Way,是教人怎么问问题比较好的,但是看了之后发现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是教人批判性思维的,告诉你要对接受的信息进行质疑,去问这里面有没有问题存在。 我这里的另一种问题,就类似于批判性思维里面质疑出来的问题,是对个人的提问,问自己是不是有什么流程觉得不满意可以优化。 所以就有了两种问题: 对世界的好奇 对自己的疑问 如何解答 上面讲到的两种问题,解答方式并不相同。 对世界的好奇,一般是一些哲学兮兮的问题,关键是好奇心、求知欲驱使,按自己的想法去探索就好了,自己觉得得到了满足是最好的,但是如果想不出个自己觉得恰当的答案,放着以后再想也是没关系的,比如一些政治的争议。 对自己的疑问就不能想不出就不想了,要尽全力去解决,保持开放的心态,一种方式不行换另一种,直到解决为止,解决的标志就是自己很满意。比如我看完 GTD 后虽然一直在行动,但是就是觉得哪里怪怪的,实践更长时间后,开始找到一套自己觉得用着舒服、能解决很多自己存在的问题的 GTD 方式,这个时候自己会觉得无比畅快,这就算是解决了。当然解决了的问题可能会又冒出来,因为有新场景了,内心又不自恰开始觉得有问题了,那么只要再尽心尽力去解决就是了。 提高敏感度 对自己的疑问,其实解决往往靠的是行动力,行动力在充分意识到了问题所在的情况下往往是没有问题的,难在意识到。很多人活得盲目,生活一团糟,这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很可能永远意识不到这一点,白白空耗时间。我也不例外,我也可能永远意识不到自己存在的一些很大的问题。 我不知道怎么办,只觉得需要提高自己的敏感度,只要自己意识到了,都好说。如何提高敏感度呢?我没有一个药到病除的药方,也觉得存在没有任何方法能提高敏感度的可能性,但是凭借我有限的人生经验,我相信读书是会是很好的方式,所以继续读书吧,问题会慢慢被意识到并改善的。 The End 最后想说:做自己的解答者!希望自己活得自在、自恰。

August 6, 2022

人生的方程组

这篇 Blog 的 Context 今天是 2023-05-26,而这篇 Blog 写于 2020-06-14。 在全部迁移到 Apple 生态之前,我的很多文件都是通过坚果云、百度云来同步的,最近突然整理到坚果云的文件,发现当时居然写了一些文章,实在是怀念。这篇,就是 2020-06-14 留下的文章。 在大学,我开始热衷于写作,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当时翻到了初高中留下的文字,尽管觉得以前的自己想法幼稚,但仍旧让人甚是怀念。现如今,也是相同的情感。 时间过得真是快啊,三年了!大脑偏偏只能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对记忆进行 random pick,无法对记忆进行遍历,于是很多事情压根想不起来,以至于时常觉得大学的时光尽管忙但仿佛什么也没做。幸好,留下了一些文章,它们是记忆的索引,唤起那段时间的记忆,多么宝贵。 正文——人生的方程组 今天想思考思考人生,大概是因为又突然进入了啥都不想做的状态(不过此时此刻已经重新振奋起来了)。 正好上厕所的时候看到计系某个优秀毕业生引用系主任姚新的话总结自己的四年大学生活: 人生不是在寻找最优解,它是一个优化问题。 —— 姚新 我深以为然。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这样的:人生是一个亟待我们去解开的方程组,已知它恒有最优解,但是麻烦的是,这个方程组会随时间线的发展添加方程,变量会越来越多,同时原有的方程可能会被修改或删除。 这首先意味着你需要不断求解新的变量,所以你要一直保持思考。 另外,这从根本上来说是初始条件的改变,意味着你曾经欣喜若狂解开的变量值可能随着时间的变化改变,所以你敢于摒弃可能历时很久得到的解,必须要不断优化你的解,才能在每一步靠近最终的最优解。 所以我觉得,善变并不是什么坏事情,它体现了一个人发现值得改变的地方的能力和敢于改变的勇气,所以不要觉得自己的改变被别人在意有什么不好意思的,改变带来的挑战要敢于面对,同时,要积极看待敢于改变的人,对于别人的积极态度会反哺自己的。 回到正题,我想聊聊我基于目前的方程组得到的一些解: 方程组的解 聊到这方面,瞬间又感觉大脑空洞了,毕竟对未来还是太迷茫了。那便从好入手的角度聊起吧:满意的人生形态,也就是描绘一下自己觉得经过奋斗后应该的人生是怎样的。 我应该住在大城市,有房,不差钱。 有房是基本条件吧,我相信我能够做到 不差钱的标准应该是自己的冲动消费不会让自己的觉得心疼,主要是为了家庭考虑才不乱花。也就是自己的大部分决策,虽然不一定会做,但是做决策时候钱一定是不纳入考虑因素的,一定考虑别的因素。比如考虑要捐钱,因为足够不差钱,就只会考虑捐给哪,捐的方式的问题,而不会因为说缺钱而在纠结捐不捐。 我应该有老婆,小孩我现在不够成熟,不做深入思考。 关于老婆,我觉得在知乎上看到的一句话很有道理:我们不愿意娶一个不够漂亮学历不够高的女孩,其实和女孩不愿意和穷小子结婚是一个道理,根本原因是我们没有耐心去等待。 所以,我觉得女孩子不用太优秀,我有耐心去影响她,去和她一起成长。至少我看的顺眼就行,希望是能够相处比较轻松的,两个人都有足够的空间做自己的事情。 关于婚姻和恋爱,我想我需要更多的经历,晚点再思考罢。 我应该有收入不错的工作。 搬运后记 写的挺不错的,我依旧认为人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方程组,随着时间变化,解也会变化。 上面写的三个变量的解,对于现在的我,也已经完全改变了,这符合我在之前想的要不断去优化自己的解。 房,狗都不买 marriage is an option 希望以后可以不工作,或者有一份相对自由的工作,收入真无所谓

June 14, 2020